不支持Flash
|
|
|
295人掌握8500億 基金經理的短線畫像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7年01月18日 09:09 21世紀經濟報道
張勇 “上下左右”——這是殷銘(化名)的工作四字訣。 作為中國A股市場的一名基金經理,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,他為他的“基民”們創造了近十億的財富,但這并不意味他自身“幸福指數”的高企——他說,比排名的壓力讓他透不過氣來——每個月末、季尾和年初,殷銘管理的基金業績排名的上下變動,不僅意味著他在行業中的聲名與地位,更直接關系薪水和職位升遷。 殷銘說,決定“上下”的關鍵是掌握“左右”的平衡——在去年至今的牛市中,左邊是自己管理的投資人傾瀉的巨量認購現金,而右邊的股票池中多數股票價格翻番,物有所值的日益減少,尋找“左右”的平衡越來越難。 像殷銘這樣,在“上下左右”四字訣中感同身受的基金經理還有294名。他們是資本大爆炸中成長的一代——自2005年末開始的中國股票牛市,為證券基金行業帶來了整體規模與凈值的急速增長,在短時間內“催熟”了一批基金經理。 專業財經數據統計機構Wind資訊提供的資料顯示,截至2006年12月31日,53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307只基金資產凈值達到8550.17億元,較2005年底同比增長82.26%。 而8500億就掌握在295名基金經理手上。“基金經理還是一個供小于求的稀缺資源,優秀的人才依然搶手。”晨星(中國)研究中心主任黃曉萍分析。 而這個群體正在高速流動。根據晨星(中國)的數據統計,在過去的一年有130只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動公告;其中104只屬于原有基金經理離職,占基金總數的33.88%,離職的基金經理涉及97人次。 相應的是,在2006年基金動輒100%以上回報的市場壓力下,狂熱的投資者對基金經理的要求不斷攀升;基金公司內部激勵和約束機制的不完善,使得一些基金經理在鋌而走險和心灰意冷間徘徊。業內人士稱,利益輸送和短線交易等損害市場和持有人利益現象又開始抬頭。 有時,殷銘的確覺得自己被外力左右、上下無助,他有些羨慕在2006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宣布離職的博時價值增長基金經理肖華。 而黃曉萍說,“如何能頂住要求高回報的投資者和股東壓力,把口中說的長期價值投資原則落到實處,不應是基金經理獨自承擔的責任。” “催熟”的路徑 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,殷銘都會開著自己的奧迪A6,準時停泊在深圳報業大廈的停車位。8時,他就要準時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。而在這座大廈里,還有幾十位和他一樣的基金經理,早上的這個時刻他們會經常碰面,晚上他們也偶爾會聚在一起小酌。 但5年之前,他還是靠地鐵和的士出行的基金公司行業研究員,一名才從國內某知名高校理工專業畢業的博士生。“2001年正是中國熊市的開始,我投身這個行業時看到了未來美好的愿景——至少是10年后,的確沒有想到這些會如此快的成為現實。” “這個行業超常規發展帶來的人才稀缺,是我職業生涯的主升浪,我趕上了個人資產被市場重估。”他簡練地用資本市場語言概括了畢業后個人發展的原因——5年前面試時,他還不大看懂股票分析軟件中的K線圖。 可進入基金公司后,2年左右的研究員,半年的交易員,然后是基金經理助理,直至不久前成為一只新發開放式基金的經理,殷銘的職業成長路徑讓他的許多同學羨慕。 “這也是基金公司自己培養人才的典型路徑。”黃曉萍評價說。而據博時基金管理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尹慶軍介紹,這幾年的確有不少公司培養了一批基金經理,除了研究背景成長起來的,近2年還有一些從交易員崗位成長起來的基金經理,“無論是研究還是交易出身,我們公司都會一視同仁,關鍵是熱愛投資并有發展潛力。” “許多公司也傾向于外聘有優秀業績證明過的人才,證券公司、投資機構乃至海外基金公司的投資人才都是獵頭瞄準的獵物。”長期跟蹤這一行業的黃曉萍認為,內部提升經理可以讓人才迅速融合入組織,但可能令研究交易部門的頂尖人才不斷“換血”,長久以往不利于這些部門發展。而招聘的經理自然有亮麗的過往業績證明,可如何將一群優秀人才組成團隊,認同組織文化,是對公司領導能力的考驗。 而基金公司也不愿再用5年時間培養人才。“在牛市中,外聘經理會越來越多,新成立基金的幾十個億馬上要人管理呢。”黃坦言。 “掐秒表投資” “這個職業壓力很大,尤其是月度排名會讓人心理坐上‘過山車’,我們的薪水也不是好拿的。”殷銘成為基金經理后,首個月度排名是用徹夜失眠后的眼睛看到的,“那天我沒有做任何交易,而去看了大量數據和報告,尋找做研究員時的快樂,之后就去西南一個省份做上市公司實地調研,也算散心了。” 對大多數基金經理而言,工作與生活沒有清晰的界線。業內的一個玩笑是,基金經理聚會,首先要問服務的小妹哪種酒賣得貴賣得好,不為自己喝,而是看做對投資的貴州茅臺、張裕A的市場調研。 巨量的真金白銀掌握在個人手中,投資者、公司乃至政府監管層沒有理由不時刻緊盯。此前,一些基金公司會根據一只基金在業內的月度、季度排名調整該基金經理的薪酬乃至崗位,從而出現被海外基金經理稱為“掐秒表投資”的現象。 摩根大通證券(亞太)有限公司副總裁、亞洲及中國策略研究分析師唐志剛曾就管理人的浮躁心態發出警告,“如果管理幾百億的基金是如此風格,那是可怕的。” “考評的確不應該一個月一次,這會刺激基金經理們短線操作。”博時基金人力資源總監尹慶軍坦言。在博時,對基金經理的考評也有月、季、年的限度,但調整是一年一次,并給當年表現不佳的經理“一年的機會”。這里的不佳是指排名行業最后1/4,“這樣的經理沒有獎金。” 一些基金公司擔心基金經理為了業績而忽視風險控制,連年終獎金也沒有和業績掛鉤,可之后的業績證明效果依舊不佳。某些合資基金公司號稱,按照外方股東的文化,只要求經理管理的基金排名業內前1/3,而評價個人的周期乃至以10年計算。 “基金經理也是人,對他們進行定期考評的確非常重要。”不過,黃曉萍強調“基金業績和個人能力不能完全畫上等號”。 相關的案例是,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CAPITAL,對基金經理三年考核一次。通常情況下,國外對基金經理的培養期需要10年以上 ——在中國,這兩個數字縮水為1年和5年,而中國基金行業的發展歷史卻只有成熟市場的1/10 。 泛濫的流動 即便如此迅速地將基金經理從其他崗位上“催熟”,基金投資人才仍然面臨緊缺。2005年末開始的新一輪牛市和市場人士口中的“中國股市黃金10年”,金融混業經營的漸行漸近,和金融行業外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成長,都令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成為“成長性好的藍籌”。 現在,和中國股市資金面一樣,基金經理們“流動性泛濫”——錢太多,人太少。 根據晨星(中國)的數據統計,不到三百人的基金經理隊伍,過去一年離職的涉及97人次。而一些無序流動被監管層認為影響到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。 證監會自2006年9月開始征求意見的《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》規定,限制基金投資管理人員的頻繁變動,離任不滿3個月的基金經理不得被其他公司聘用。雖然仍未正式出臺,但多位基金公司高管都表示,在實際中行業已經開始按照《意見》執行。 黃曉萍評價,“這有助于增強投資人信心,樹立品牌,引導行業的良性發展。” 尹慶軍認為,基金經理流動,或是在不同公司、基金間轉換,或是升任投資總監、乃至公司副總級別的職位,這樣的人才流動未必是壞事——“流水不腐,一名經理的能力可以操作30億資金,自然不能停留在現有3億平臺上;而如果從經理上升為管理者,帶出一個優秀投資團隊,豈不是貢獻更大?” 除了在不同基金公司間流動外,這些離職者又有了許多新去處——銀行資產管理部、保險資產管理公司、證券公司自營部乃至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(QFII)的操盤手,但和之前幾年一樣,他們往往會在大眾面前銷聲匿跡,而成為業內圈子中熱議的主題。 明星經理肖華的下一站是成立私募基金——他認為從付出和回報的角度講,私募比公募更合理,在國內公募基金公司他們頂多算是個“打工仔”,股權激勵等機制依舊缺乏。這也是殷銘們經常討論的話題。 但只要股市開盤的日子里,殷銘還是要負責地探尋“上下左右”要素間的均衡——現在,他還是一名公募基金經理,對上億元資金和股票流向有決定權力的一個人。 新浪聲明: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,僅供投資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【發表評論 】
|
不支持Flash
不支持Flash
|